地域文化各具特征,懷仁的踢鼓秧歌舞,本地人叫踢鼓子,是鬧元宵文娛活動中重要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目。踢鼓秧歌舞的產(chǎn)生時間,從主角戴的氈帽推斷,基本定型于元代。流傳范圍也有限,只在晉北和內(nèi)蒙古中南部十幾個縣流傳。
踢鼓秧歌舞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劇。傳說是因為有鄉(xiāng)民引起天神憤怒,要降災(zāi)于鄉(xiāng)親,一位員外得知,于是組織舉家祈福,才催生了這場演出。還有說是演繹水滸故事,后者似乎有些牽強。
劇中人物一般有十八個,主角也算是丑角,叫落毛的,脖子戴一串鈴鐺,手持毛拂塵,表演時穿插隊伍之中,靈活自由,跳躍詼諧,又有指揮領(lǐng)舞的作用,可以想象,他在家庭中是個頑皮的小孫子?還是家人院公的小兒子?扭秧歌隊伍中依次是一對老年男女,端莊沉穩(wěn),好像是這個家庭的主人;跟著的是一對中年男子,稱為踢鼓子的,舞蹈狂放多有踢飛腳等動作,一對中年婦女,叫拉花的,手持扇子、彩綢或小鑼,舞姿優(yōu)美如蝴蝶穿花;一對青年男子,雙手各持一根尺把長的木棒或舞動或相互敲擊,叫打棒的,六人為一組,一般有兩組,分別像是老者的兒子、兒媳和孫子;后邊一個賬房先生和一個貨郎先生為一對,可以認(rèn)為是管家或客人,或賴?yán)掀诺恼煞?,最后是一個邋邋遢遢的女人——賴?yán)掀?,算是這個家庭的傭人;有的團體還加入了其他三教九流人物湊熱鬧。也可以想象,和和美美的一家老小,裝扮起來參加元宵節(jié)狂歡活動,家人、院公、婆子情不自禁地拿起拂塵、算盤、掃帚匯入歡樂的海洋......
從人物和舞姿看,踢鼓秧歌舞和諧的生活氣息濃厚,男女老少因人而宜,老者穩(wěn)重,中年人威武,青年人活潑;男人們或雄健、或詼諧,女人們或賢淑、或嬌俏,都是于自然之中表現(xiàn)出鮮明的角色特征。
從道具看,那些鈴鐺、銅鑼、拂塵、木棒的響器和器具,也都是先民當(dāng)年生活常用器物。最熱鬧的踢鼓秧歌舞表演是每年正月的對秧歌,臨近鄉(xiāng)村的秧歌隊浩浩蕩蕩地去對方村里互相拜年,有的在村口迎接,有的在村中廣場迎接,有的在有一二十級臺階的廟門口迎接,然后表演。迎接這一場表演最為激烈精彩,大有比武競賽的意思。競賽的主角是落毛的和踢鼓子的,兩隊中間放一張四五尺見方的桌子,雙方的落毛的和踢鼓子的要躍上桌子對舞,都有逼對方下桌子的動作,所以險象環(huán)生,驚險紛呈。而其他角色相對穿插,友好往來,只有打棒的青年們有時也來個怒目阻擋,來來回回,博人喝彩。拉花的可以說是引人注目的旦角,一個個打扮得美艷嫵媚,身段婀娜,舞姿翩翩,左穿右插,于雄強的爭斗中融入柔美和絢麗。落毛的逗舞賴?yán)掀攀欠浅V匾目袋c,風(fēng)趣的動作和表情最顯演員發(fā)揮水平,往往會給觀眾留下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印象,還是孩子們喜歡模仿的對象。在廟門前的臺階上對秧歌,叫盤礓蹉,同樣,最要落毛的和踢鼓子的功力。特別是落毛的,要在對方角色的舞攔中,一組一組的把全隊人員從一級一級臺階上引領(lǐng)上去,進入廟院表演。嚴(yán)寒的天氣里,他們嘴里呼出一團團白色的氣,臉上流淌著一道道亮晶晶的汗。表演者全神貫注,全力以赴,觀眾們興高采烈,或屏息,或高呼。這時鼓樂喧天,喊聲如雷,熱鬧非凡,對舞激烈時,鑼緊鼓密,嗩吶急吹,簡直是催人奮進的節(jié)奏!對秧歌活動的結(jié)束,意味著元宵節(jié)文娛活動的落幕。春天就要來臨,人們開始經(jīng)營新的一年了。
踢鼓秧歌舞這種來源于生活,表現(xiàn)生活的特質(zhì),是其流傳不息、喜聞樂見的主要原因。
每個村每一輩子都有幾位鄉(xiāng)親們經(jīng)常念念叨叨的好踢鼓子演員,那是貨真價實的文化記憶。愿踢鼓秧歌舞這枝懷仁藝術(shù)之花,在祖國的文藝百花園中越開越鮮艷。